Doctor's Column

醫師專欄

by 陳相宏醫師
July 07, 2020

真是腰痛? 還是屁股痛!!

 

 

43歲的趙小姐一名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,不過卻也能維持每周2-3次健身房上跳舞的課程。在步入診間時,趙小姐說下背痛已經很久了,最近1-2周又更明顯,跳舞的時候都會痛,連"坐的時候"都覺得痛,醫師的直覺就覺得奇怪,坐得時候腰痛? 真的是腰痛嗎? 仔細的詢問是那一個部位,趙小姐很不好意思的把痛的部位慢慢地由下背往下移到屁股的位置,其實是屁股的某一點特別疼痛,還有明顯的壓痛點。門診中發現在30-60歲有一部分女性常常有屁股痛的問題,不過又因為疼痛的位置很尷尬,常常忽略去看醫師,又因為不好意思去指那裏痛,而用下背痛或大腿痛來代替;如果醫師又沒仔細檢查很容易誤會是腰椎或是髖的問題,其實這一類的病患還真不少,以屁股痛為主訴的病人,有一部分是因為"梨狀肌症候群"及"薦椎韌帶和薦髂關節"受傷所導致的。

先簡單介紹一下"梨狀肌",梨狀肌位於臀大肌的深層,坐骨神經剛好穿過它或經過梨狀肌的下方,所以當梨狀肌受傷時就有可能會造成神經的壓迫,梨狀肌主要的動作是使大腿作外轉及往後伸展的動作,可想而知;如果我們常翹腳久坐,都很有可能造成梨狀肌的壓迫緊繃,如果運動中過多的髖和臀部的訓練(如深蹲或硬舉)也有可能造成梨狀肌的拉傷,進而造成疼痛。

目前在常在兩大族群發現;第一為久坐辦公室的族群,第二為假日運動員(只有假日才去參加路跑一下就跑20K,很容易造成臀肌及梨狀肌的拉傷)。

另外一大群造成屁股痛的原因,則是腰薦椎韌帶和薦髂關節受傷的病人,也會因為轉移痛(referred pain)而有類似屁股痛的症狀。

所以要先釐清到底是骨刺、椎間盤凸出造成腰薦神經根的壓迫,還是只是"梨狀肌症候群"和"腰薦椎韌帶和薦髂關節"的問題。梨狀肌症候群其實也暗示骨盆周圍的關節和軟組織的不穩定,傳統的復健可藉由深層的熱療如短波、超音波、磁場和電療如干擾波去治療,但所需的時間長,如果較胖的病人,熱療很難深入受傷的組織。

藉由注射增生劑(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)去刺激修復,透過高層次超音波導引,可以針對受傷的<梨狀肌>及<腰薦椎韌帶和薦髂關節>,作最精準的注射,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藉由3-6次的導引注射,不僅疼痛獲得改善連運動的耐力也可以大幅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