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個簡單的坐立及站立的測試,竟可以預測死亡率?SRT(Sit-to-Rise Test)測試是什麼?
肌肉量和肌力一直是這幾年來醫學界、運動界很在意的項目,
也是目前醫學界想要用來評估心血管健康和存活率的指標,
這篇原文的研究我覺得很有趣,
研究的群組也高達4200多名12年追蹤,大家可以測試一下有幾分?
#SRT(Sit-to-Rise Test)測試是什麼?
一個簡單的坐立及站立的測試,竟可以預測死亡率?有趣的是!
SRT分數越高,表示身體功能越完整,未來死亡風險越低。
分數越低者,可能存在潛在健康問題,需要關注肌力、平衡與慢性疾病。
研究結果顯示,SRT分數範圍從0到10分,代表參與者從地板坐起和站立的能力。
這項測試的得分與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關聯。
經過12年的中位追蹤,665名參與者(佔15.5%)死於自然原因(不包括COVID-19和外部原因)。研究發現:
得分 10 的人死亡率為 3.7%。
得分最低(0–4分)的10%參與者死亡率顯著提高,達 42.1%。
經過多種因素調整後,得分為 0–4分 的參與者,死於自然原因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是得分為 10分 的人的 3.8倍 和 6.0倍。
當然這不等於直接因果,而是功能健康的代理指標。
SRT計分方法:
總分為 10分(5分坐下 + 5分站起來)
評分標準參考(僅供一般評估):
每使用 一個身體部位支撐(如用手、膝蓋、手臂等)就扣 1分。
若有「不穩、搖晃」但未使用支撐,扣 0.5分。
例如:若你用一隻手撐地坐下,站起來時又用膝蓋撐一下,那總分 = 10 - 1(手) - 1(膝蓋) = 8分。
得分解釋:
▪️10分:顯示出很好的非有氧體能,包括力量、平衡、協調和柔韌性。
▪️8–9分:顯示有良好的身體功能,但可能在某些方面略有不足。
▪️0–4分:顯示身體功能較差,與較高的死亡風險有關,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和自然原因方面。
實用建議及自我評估:
1、可以定期做 SRT,了解自身肌力和柔軟度是否下降。
2、訂立運動目標:若得分 < 8,
建議加入以下練習提升體能:
大腿、核心肌群訓練(深蹲、橋式、單腳站立)
平衡訓練(單腳站、BOSU 板)
柔軟度訓練(瑜伽伸展、踝/膝關節活動度)
醫療或健身諮詢:SRT 成績不理想者可請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評估功能缺陷,制定專屬改善計劃。
原文出處: 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eurjpc/advance-article/doi/10.1093/eurjpc/zwaf325/8163161
RELATED POSTS
熱門關鍵字
- 椎間盤突出(17)
- 復健(14)
- 半月板撕裂傷(13)
- 推薦(13)
- PRP治療(12)
- 台北復健(12)
- 台北復健科推薦(12)
- 增生療法(12)
- 宏康復健專科(12)
- 復健科推薦(12)
- 旋轉肌撕裂傷(12)
- 滑脫(12)
- 物理治療(12)
- 疼痛治療專家(12)
-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(12)
- 精準治療(12)
- 肩膀痛(12)
- 膝蓋痛(12)
- 運動訓練(12)
- 陳相宏(12)
- 陳相宏醫師(12)
- 陳相宏院長(12)
- 髖關節痛(12)
- 鼠蹊痛(12)
- 髖關節退化(11)
- 骨質疏鬆(7)
- 下背痛(5)
- 肩頸疼痛(5)
- 腰痛(4)
- 全身痛(3)
- 急性肩痛(3)
- 鈣化性肌腱炎(3)
- (2)
- #肩頸痠痛(2)
- Prolotherapy(2)
- UC2(2)
- UCII(2)
- 保健品(2)
- 增生療法注射(2)
- 斷崖式衰老(2)
- 玻尿酸(2)
- 翹腳骨盆歪斜(2)
- 顏面神經麻痺(2)
- 骨刺(2)
- 髂腰韌帶(2)
- PRP(1)
- PRP增生治療(1)
- PlateletRichPlasma(1)
- cervicogenicheadache(1)
- sis治療儀(1)
- 健保(1)
- 再生醫學(1)
- 十字韌帶斷裂(1)
- 右肩疼痛(1)
- 名人專訪(1)
- 囚徒健身(1)
- 坐骨神經痛(1)
- 增生劑(1)
- 宏康復健專科診所(1)
- 屁股痛(1)
- 左肩疼痛(1)
- 復健專科診所(1)
- 復健科(1)
- 採訪(1)
- 核心無力(1)
- 熱身(1)
- 燒燙傷(1)
- 產後(1)
- 疼痛緩解(1)
- 網球肘(1)
- 肌力強化(1)
- 肩頸痛看哪科(1)
- 肩頸痛舒緩(1)
- 肩頸痠痛(1)
- 肩頸痠痛原因(1)
- 脊椎側彎(1)
- 腰椎拉傷(1)
- 腳拇趾外翻(1)
- 腳踝扭傷(1)
- 腹直肌分離(1)
- 膏肓痛(1)
- 膝蓋(1)
- 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(1)
- 落枕(1)
- 薦髂關節疼痛(1)
- 超慢跑(1)
- 超能量治療儀(1)
- 足底筋膜炎(1)
- 退化性膝關節炎(1)
- 運動傷害(1)
- 遠見雜誌(1)
- 關節炎(1)
- 韌帶發炎(1)
- 頸因性頭痛(1)
- 頸椎(1)
- 骨骼肌肉疼痛新冠疫苗(1)
- 高爾夫球肘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