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tor's Column

醫師專欄

by 陳相宏醫師
July 07, 2020

下背疼痛

 

一、     下背痛的原因與臨床症狀

下肋骨邊緣和臀部皺褶之間,下背痛預後不錯,但復發率高。以背部筋膜發炎、軟組織受傷、椎間盤突出症等最為常見,而上班族因久坐或運動間接造成的下背疼痛,則是慢性肌腱炎或肌肉疲乏居多。以下為主要四種形式:

背痛為主

前彎更痛

退化性脊椎病變

機械性下背痛

後仰更痛

椎弓解離/脊椎滑脫

機械性下背痛

傳導下肢

前彎更痛

神經根病變

後仰更痛(包括走路)

脊管狹窄

1.    機械性下背痛:

A.    韌帶扭傷:髂腰人帶、薦髂韌帶等受傷,可以建議增生療法。

B.    肌膜疼痛症候群:主要是酸痛、僵硬、有壓痛,疼痛常會傳導至臀部、坐骨、尾椎。常見的肌肉有腰方肌、髂腰肌、梨狀肌、臀大肌、臀中肌等。

C.    退化性脊椎病變:久不動會僵硬,易有脊椎狹窄。

D.    薦髂關節症候群:女性居多,久坐久站會痠痛,會有壓痛點、功能性長短腳。

E.    小面關節症候群:單側下背痛,痛側有壓痛、緊繃,伸展較痛。

F.    脊椎側彎:站立或走路時腰痛,肌肉用力不平均。


 

二、     診斷

大部分下背痛為非特異性,主要靠病史和理學檢查診斷,把症狀和病程告知醫師,由醫師做詳細的物理檢查和影像學檢查(超音波、X光、MRI),找出準確的病因,再做合適的治療。切勿自行診斷,亂做運動,反而會造成二次傷害。

 

三、     治療與復健運動

大部分的背痛不需要開刀,做保守治療就會改善,除非像是嚴重的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,已經影響到四肢無力及大小便失禁,經過醫師診斷後再建議開刀。

主要分成三個階段來處理:

前期:主要是患部發炎、疼痛,治療目標在於消炎止痛、減輕症狀,除了藥物治療外,會安排物理因子學的治療,如熱敷、冰敷、雷射、短波、微波、牽引、電刺激等。

中期:疼痛下降後,此時的目的是增加關節活動度、肌肉力量、軟組織的延展性,物理治療師會針對病患的狀況給予適當的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。

後期:這時已經恢復得接近受傷前,目的在於預防和維持,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合的復健運動、肌力訓練和肌肉放鬆,以維持生活品質。核心肌群是保護我們脊椎很重要的肌群,在坐、站、步行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若沒有核心肌群做很好的穩定,四肢的力量和動作很難很好的完成。核心肌群強壯也能預防脊椎受傷。

 

以下為針對下背的運動治療,建議請教醫師或治療師是否合適再自行操作。

 

1.   下背牽拉運動

仰躺在瑜珈墊或毛巾上,雙腳屈膝後,先抱左腳至貼平胸部,右腳伸直,維持30秒後,換腳,最後雙腳抱至貼胸維持30秒,放鬆下背。

 

 

2.   前屈伸展運動

雙膝跪在瑜珈墊上手掌撐地,臀部往後坐到小腿腳跟,縮肚子貼大腿,雙手和背部往前延伸,停留30秒。

 

3.   後仰人面獅身運動(脊椎滑脫不適合)

趴在瑜珈墊或毛巾上,手掌放在鎖骨兩側,先把身體上半身撐起來,手肘彎曲垂直地面90度,肚子不離開地面,維持30秒到1分鐘。如果強度還可以,沒有不舒服,可以把手肘撐直,肚子和髖關節不離地,維持30秒到1分鐘,放鬆軀幹前側或調整椎間盤突出。

 

4.   仰臥膝屈旋轉運動

仰躺在瑜珈墊或毛巾上,雙手打開掌心朝地,雙腳屈膝後,膝蓋先往左側貼近地面,維持10秒,再換右側,過程緩慢不能快,做來回10次,活動下背。

 

5.   抬臀肌力訓練運動

仰躺在瑜珈墊或毛巾上,雙手在身體兩側,雙腳屈膝踩地後,吐氣縮肚子,夾屁股再抬起屁股,接著再把屁股放下,過程維持正常呼吸,動作緩慢,主要下背離開地面上背部分貼地即可,屁股不能抬太高,做10下。

 

 


 

四、     預防與保健

 

姿勢

避免長時間維持在不良姿勢,腰部過度前屈、後仰或旋轉,並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,都會使下背壓力過大,造成受傷,了解正確的姿勢才能避免受傷,以下是正確和錯誤的姿勢比照圖:

 

 

錯誤

正確

睡姿

枕頭太高,下背拱起沒有支撐,壓力大。

枕頭高度合適,膝蓋下方墊枕頭讓下背能平貼床面,減少壓力。

坐姿

 

椅子高度過高、身體過去前傾、坐在薦椎,會造成下背壓力過大。

 

身體直立靠背,髖關節、膝關節成90度,雙腳平貼地面。

站姿

 
髖關節過度前凸、骨盆過度前傾、駝背、頭部過度前傾。

重力線經過耳後乳突、肩峰、髖關節後側、膝關節前側、踝關節前側,挺胸、肚子平沒有過度前凸。

搬重物

 

彎腰、物品離身體遠,造成下背壓力過大 。

 

膝蓋彎曲蹲下,背打直,物品盡量靠近軀幹。

上下床

仰臥起床,造成腰部受力大。

 
先側躺,用手掌和手肘的力氣把身體撐起來。

 

 

RELATED POSTS

下背疼痛

November 01, 2021